【橙新聞】神舟二十號明啟半年太空征程 陳冬三度領航攜新人破生命再生之謎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確認,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將於6月4日17時17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由兩度飛天的老將陳冬擔任指令長,帶領首飛航天員陳中瑞、王傑開啟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4次長期駐留任務,計劃開展包括國內首次空間再生生物學研究在內的78項科學實驗。
46歲的陳冬累計在軌時長已達198天,曾創造我國航天員33天中期駐留紀錄。本次任務中,他將指導兩位新人完成4次出艙作業,重點安裝新型空間碎片防護裝置。”每次出艙都是天地協同的系統工程,我們特別強化了機械臂應急返回等32項故障預案。”陳冬在出征儀式上表示。
乘組配置體現”老帶新”特色。陳中瑞作為空軍特級飛行員,曾保持連續三年航天救生訓練考核全優記錄;王傑則全程參與天宮空間站機械臂視覺系統研發,其主導的艙外設備智能巡檢算法使檢測效率提升60%。值得關註的是,王傑將負責操作我國首臺太空全自動顯微成像系統,對渦蟲再生過程進行72小時連續觀測。
本次任務攜帶的三大生命科學實驗載荷引發學界關註。除斑馬魚胚胎發育觀測延續神舟十七號實驗外,重點開展的渦蟲空間再生機理研究將填補我國在組織再生領域太空數據空白。航天醫學專家透露,實驗設計的微重力環境對照組已在地面完成1200次模擬測試,有望揭示重力因素對幹細胞分化的調控機製。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數據,空間站累計接收實驗物資將突破3噸大關,其中生命科學類載荷占比達41%。隨著夢天實驗艙變重力科學實驗櫃完成升級,未來六個月將同步開展從-1G到2G的梯度重力實驗,為載人登月任務提供人體適應性數據支撐。
國際空間站合作夥伴透露,我國太空實驗室的模塊化設計使其日均實驗產出量達到國際同類平臺的1.3倍。本次任務期間,航天員還將測試新一代艙外服的生命維持系統,其連續作業時間由6小時延長至8小時,為後續開展空間站二期擴展艙段建造奠定技術基礎。